1、  参与北京组委会“七巧科普”活动的老师和学生并优先享有:在全国一级优秀期刊《发明与创新》杂志上开辟“创意模型”专栏,发表老师们模型活动的普及教育经验有关作品创作的辅导论文和同学们的创新作品及活动感悟文章! 参赛的相关要求和表格下载,请关注双方网站的最新公告。

   2、北京“七巧科普”系列活动全国组委会应各地活动单位和辅导员老师的要求,在七巧板大型的演示教具生产上,经研发今年有了新的突破。目前、组委会和生产厂家联系,在磁性教具的开发上,已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生产。同时相关的各式教具样品(不仅仅是七巧板、)也将在在网站上展出,望大家及时关注!

作品展示

      即时新闻

科学家谈科普应如何“快跑”(节选)
 发表时间:2012/4/2 21:42:56


    一年多前,经历了反反复复地多次修改,7万字有余的科普书籍《微积分减肥快跑》出版后,该书作者中科院院士、76岁的数学家林群拿到的稿费只有7000多元,而这笔稿费还是经过出版社特批的“最高等级”。

其实,更让林群感到困惑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他开始画“微积分连环画”向公众普及数学知识,可时常有人提醒他:“总做这些,人家以为您不懂最新研究,都不敢请您作报告了。”

“现在愿意做科普的科学家非常少。”印证林群这句话的,是不久前中国科普研究所完成的一项调查数据,科学家群体对自身参与科普方式的选择中,仅有16.4%选择个人自愿。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一直是科普的倡导者,但他心里也十分清楚,缺乏制度激励和保障,更缺乏国家层面的支持,科普喊得再多,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一些研究机构里,喜欢做科普的科学家经常被人误会。“自己在单位也不敢说,怕人家笑话。”不单单是院士,来自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的研究员丁林更有感触,“很多人认为科学家做科普是出风头,或是科研干不下去了。”

“现在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是看学术成果,而科普并不在评价体系之中。”在日前举行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师昌绪表示,人们的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源于评价制度的缺陷。“单位不会凭一本科普连环画去给科研人员评职称。”

在这种体制下,师昌绪也给不出更好的办法,“往往只有退休的老科学家和一些超脱的年轻人才有勇气去做科普。更多人是在跑项目和完成论文之间疲于奔命”。

其实,科学家们并不是不了解科普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百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联名致信《中国科学报》,呼吁全社会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科普工作地位。签署联名信的代表、委员,既有来自科研机构、大学的院士、校长、科学家,也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还有来自农村的致富带头人,更有国家部委和省市主要负责人。

现在,不仅仅许多人在呼吁加强科普,更有不少人在给政府出主意。在科研项目中明确科普任务及经费比例,被看做是让科研人员“敢做”并“愿意做”科普的有效机制。丁林现在正与美国科研机构合作一项名为“重回雅鲁藏布江”的研究,这项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项目有部分专门经费留给科普。

  在科研项目中增加专门用于科普的经费,其实在国外早有先例。

  根据记者的了解,日本文部科学省在《科学白皮书2008》中规定,将科研经费的3%用于科普专项;美国国家宇航局从2003年开始,在《年度战略计划》中要求每个科研项目都必须包含科普任务,并在各项目预算中单独拿出2%的经费予以支持;美国国家能源部要求各类研究项目必须承担科普任务,并在项目计划书中对科普任务的内容、形式、目标人群和经费比例作出详细说明。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的科学家群体已充分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

  一位新当选院士曾向林群表示,要写一本数学领域的“三国演义”。林群说:“科普是科学家的天职。如果未来科普能用动漫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最好不过的,但现在这还只是一个梦想。”

  不过,“我国科研项目预算中实验材料、出差、会议等项目十分详细,而唯独没有科普。”丁林说。

  对此,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纳翔透露,以后,国家在科研计划里将会增加科普任务,也就是科学家做科研计划课题时,也把科普作为重点。

  纳翔表示,目前,国家正在科研项目中开展科普任务的试点,通过试点把科普氛围营造起来。“如果这个工作推展开,科学家所提到的担忧就可以大大化解。”潘希

[责任编辑:战钊]

 

来源: 2012-04-02 10:12 来源:光明网  

【返回】【打印】

友情
链接

Copyright "七巧科普"系列教育活动 All Rights Reserved 

©"七巧科普"系列教育活动版权所有 转载本站文章或图片请您联系我们

京ICP备09111279号